返回

争霸水浒这系统功能有限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83章 月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在谁那。

    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,王烨到底是从后世来的,虽然能力不是特别强,理工科知识不够,但是基础的一些机械原理还是懂的。再加上这玩意从原理上来讲,跟蚕丝纺线还是有很高的相似度的,所以还是捣腾出来了,只是最开始的时候,棉线有时粗一些,有时细一些罢了。

    而对于从线变成布,那可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能了。

    对于梁山来说,使用棉布自然是好事。棉布已经有了,只是很贵,比丝绸更贵。

    所以王烨一边下手优选棉花良种,以提高棉花产量,一边的话就是在研究这纺线的技术。

    毕竟有这个技术和提高效率并不冲突。

    就像黄道婆改良纺织机,距离如今还有一百多年,王爷也在走访,要是能提高织布效率,没准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。

    当然,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,本身也并不会立马见效。

    说到慢,许贯忠虽然风风火火的去了梁山主持推进招安事宜,但是招安的事情进展并不快,如今还看不到什么时候能尘埃落定。

    没办法,招安的事情需要确定的事情太多了,尤其是王烨这还涉及封王。

    首先是郡王还是亲王,就这事就来回讨论了许久~

    然后是封王之后的权利义务,那需要对接的事情就更是多了去了。

    如今好不容易进入到仪式阶段,又卡主了~

    就这封王仪式如何进行或者说在何处进行,都是一个天大的麻烦。

    是赵官家到梁山去给王烨封王?还是王烨到东京去接受封王?

    如果去东京,许贯忠和王烨觉得也可以,毕竟朝廷招安,总要有个态度的吗~

    只是最终朝廷也没同意许贯忠三万精兵护卫的提议。

    呵呵,三万精锐?到东京城到底是封王的,还是攻打东京的?

    双方缺乏了信任基础,这招安的事情推进起来就很难,再加上沟通成本也很高,只靠宿元景两条腿来回捣腾。

    从东京到梁山,一个来回便是十数日时间,这几来几回的,时间自然就耽搁了。

    宿元景日渐消瘦,好在事情还是在往前推进的,毕竟郎有情妾有意的事情,虽然慢些,但是大体是坏不了事~

    而且许贯忠之所以不着急了,也是因为王烨要达成的目标已经达到。

    朝廷有意招降梁山,如今已经进入最后商谈阶段了。

    把这消息放出去,江湖绿林,各处百姓大多都知道了,那朝廷自然的也不好明里暗里的拦着百姓投奔梁山。

    无论是太湖、海州、徂徕山、长岛登州亦或者是河北黄河五岔入口处,都有百姓投山。

    所以王烨最重要的目的已经达成。

    所以朝廷如今招安的讨论事项上,又增加了关于梁山治下百姓如何限制的讨论~

    只从四月初到五月底,两个月的时间陆续有二十万百姓投山,这速度绝对是超过以往的,并且速度还有越来越快的趋势,有望在政和五年冬季前达到梁山治下百姓三百万的小目标。

    而为了这数批百姓在高丽半岛的安排,济州岛方面也是在做了各种准备,王烨在济州岛也是在主持大局。

    梁山治下开垦方向,是庆尚道适度开发,还是继续清州周边的开发,何处良田如何分配?赋税如何确定?县衙甚至乡镇命名,架构确认,主要官吏任命等等事宜。

    虽然忙碌,管理人才缺口很大,但是还好,不是韩家给了更大规模的支援,而是各处投山的读书人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谁都知道梁山原本是山贼土匪,缺读书人缺官缺的厉害。

    如今,朝廷招安梁山,这原本最大的名义障碍去了,那自然是有许多人想要博一个出人头地的。

    在大宋做一个知县,那是要考上太学,苦熬几年,就这还不一定行。

    而梁山这边,只要能力还过得去,那便基本都能成,这其中自然有些说道了,要知道在中国,能当官的机会可是不多。

    这其中也有一些特别优秀的,放个知县安置已经不行了。

    比如说吕颐浩。

    王烨不敢怠慢,这不是王韩氏外家吕好问的亲戚,两个吕不是一家的。

    吕颐浩(1071年-1139年),字元直,其先沧州乐陵(今属山东德州)人,徙齐州(今山东济南),中国南宋诗人。

    吕颐浩于哲宗绍圣元年(1094年)登进士第,值父丧家贫,躬耕以赡老幼。后为密州司户参军,以李清臣荐,为邠州教授。除宗子博士,累官入为太府少卿、河北转运副使。

    高宗南渡,其除户部侍郎,兼知扬州,拜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其拜同签枢密院事、江淮两浙制置使,改江东安抚制置使,兼知江宁府。

    朱胜非罢相,拜右相兼御营使。次年,其为赵鼎所劾,罢相,出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。

    绍兴元年(1130年),其拜左相,同中书门下平章

第283章 月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